磁片(Floppy Disk)也稱軟碟,外表是一張薄軟的碟片,封裝在矩形塑膠殼中,內襯有用於清理灰塵的纖維織物。讀寫磁片需要藉助軟碟機(floppy disk drive,簡稱 FDD)。
IBM公司在1971年開發出第一片碟片,直徑8吋。隨著硬體技術的發展與使用的需要,又衍生出5.25吋的磁片,並廣泛使用在Apple II、IBM PC及其他相容電腦上。1984年在蘋果公司在Mac主機上設置3.5吋軟碟機,此時容量還不到1MB,後來被日本Sony公司所開發之容量1.44MB的3.5吋軟碟片所取代。
5.25吋的磁片,整體都是軟的,又稱為軟碟,僅由一張輕薄的塑膠套或是紙套保護,因此非常不容易保存,只要過於潮濕、溫度過高、太靠近磁鐵,甚至是折到、碰觸到磁碟本體,都非常容易壞掉。它的容量其實也不大,只有500KB而已,但對當時來說已經算很大了,重點是質量輕巧,方便攜帶,能儲存各式資料,相當於現在的USB。在以前電腦還不能連網路時,是能跨電腦之間存放檔案的工具。後來也有外殼為硬塑膠材質,被外盒保護的5.25吋磁片,較容易存放。
3.5吋磁片,較5.25吋的磁片小,外殼為硬塑膠材質,而非軟塑膠,保護力較強,容量為1.44 MB,大約只能儲存四張手機照片。APPLE為使用硬殼3.5吋磁片的先驅。當時交大只有麥金塔電腦使用硬殼磁片,其他電腦都用軟殼磁片。3.5吋軟碟在1980至1990年代曾盛極一時,直至2000年代以前,3.5吋軟碟機仍是電腦普及裝置之一,全球有多達50億片軟碟被使用。再後來CD-ROM、USB儲存裝置出現,軟碟片才漸漸被淘汰。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