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魚籠

魚籠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魚籠(大埔腔客語:ngˇ lung+又稱蟹籠,是誘捕溪魚、河蟹用的漁具,早期的魚籠多為竹編製品,隨著漁撈技術的進步,現今市面上常見的魚籠材質多為金屬鐵網製或塑膠尼龍網製,傳統竹編魚籠已退出市場


此魚籠為1950~1960年代(民國40~50年代的竹編器物,呈圓錐形,底端開口有蓋,捕獲的魚蝦可從開口處倒出,籠口內罩一漏斗形竹罩,竹罩上端以經緯蔑平編法編體,下端無編製,使得竹蔑自然形成束口,其功用在於魚蝦進入魚籠後無法游出逃脫;魚籠的放置大都利用有落差的溪流淺灘,魚籠內放餌誘捕,早期的餌料如蚯蚓、糠餅、米飯或骨頭等,將放有餌料的魚籠沉入溪流中,用石頭壓住,籠口朝向水流的下游處,溪流裡的魚蝦、螃蟹聞到籠內餌料散發的氣味,隨水流上游進入籠內,待一段時間,再將魚籠收回提出水面,由底端開口處倒出漁獲。


捕獲的溪魚除新鮮食用外,在東勢地區有些居民會以醃漬方式保存水產食物,將溪魚醃製成魚醢(大埔腔客語:ngˇ gieˇ),東勢主要的魚醢(溪魚漬)有石貼醢(石貼漬)、狗頷醢(狗甘仔漬)、白哥醢(溪哥漬)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魚籠 / 撰寫者:顧志莉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9742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別名
捕魚籠、蟹籠
撰寫者
顧志莉
貢獻者
文物提供者
蔡正雄
創作者
數位物件創作者:林建緜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0/11/04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尺寸
(直徑)26公分×55公分
材質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