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9年的遠化罷工以前,讓我們先來看看發生罷工的遠東化纖是如何在新埔落腳,逐漸壯大為今日廠區遍及文山路兩側、推動台灣化學纖維產業前進的發展過程。
來台以後,徐家便已有發展人纖產業的想法。徐有庠在自傳《走過八十歲月》中回憶道:「人纖是發展紡織必走的路」,跟隨技術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善的日本企業是「比較穩當的做法」。透過長期採購合作的日本東麗公司,徐家與染整技術的岐阜公司、銷售網絡廣的三井公司合作,以中日雙方各半合資的方式設立的東方人纖,是徐家向人纖產業邁步的先聲。
除了與日本東麗公司合作外,為免經營與供貨風險,徐家也向美國孟山都公司採購聚酯棉。然而,後者自行排列供銷順序導致供貨不穩定,這讓徐有庠不禁想「自己往上游走」,「企業才能夠保持最大可的自主,不致被外來的變動因素所困擾。」為此,徐家派任亞洲水泥同仁進行人纖產業的研究,並蒐集文獻、實地赴歐考察各項技術與市場情形。1968年,藉亞泥資金穩定,在石化業前輩金開英的建議下,徐家採用了最新的TPA纖維生產技術;1969年,透過新竹縣新埔鎮議員魏雲杰、鎮長黃阿龍、鎮民代表林章樓的協調,取得了新關公路旁的土地,正式創辦亞東化學纖維公司。
經過亞泥同仁與英國、比利時、西德等歐洲工程師的合作與嘗試後,亞東化纖廠在1971年試車成功,開始生產衣絲龍(Eastlon)聚酯絲。在剛剛開工的兩年內,如同「化纖的黃金年代」,產線一條一條地加開,不但取得美國銀行團的大額投資,員工福利廣受讚譽,新竹縣的其他工廠都相當羨慕。然而好景不長,1973年源自中東刮起的一場風暴即將到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