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掛紙

跟掛紙有關的相片,共6張
跟掛紙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掛紙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掛紙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掛紙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掛紙有關的相片,第5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掛紙」是客家人對於掃墓的用語,而墓地則稱作「牛埔仔」,傳說早期掛紙掃墓之後都會在墓碑上以石頭壓著沾有雞血的黃紙,因此掛紙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壓在墓碑上的紙數量沒有固定,但是大多為單數。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的家庭已甚少在家中養雞,因此雞血紙就以紅紙代替,近年來普遍以五福紙(五福紅、五福符,過年會貼在門窗,印有吉祥圖樣的紅紙)來取代雞血紙。

掛紙除了墓碑上要壓紙的傳統外,墓塚的四周同樣要繞一圈紙錢(冥紙),擺的圈數也是有規定的,習俗上要視家族中有幾戶兄弟來決定,若家族中有三兄弟則要擺上3圈,兩兄弟則要擺上2圈,至於每一圈擺放的張數則是看月份決定,平常擺12張,閏月則是13張。此兩種舉動可讓眾人知道這座祖墳是有後嗣,也證明子孫有盡孝道,今年已來祭拜過,是一種記號。六堆的客家人的掛紙時間大多在農曆2月2日伯公生日後,而在掛紙時都會先祭拜伯公(后土)後再祭拜祖先。

掛紙當天許多家族往往會趕場祭祀,原因在於許多家族的祖先骨骸大多並未放在一起,可能來臺一、二代祖先在一處,後面祖先的另一處,也有部分家族甚至掛紙還必須翻山越嶺到山裡面去。但這樣的情況在各鄉鎮紛紛成立納骨塔後已經漸漸減少,大部分的先人都集中在同一區,讓後人少奔波之累。近年來六堆地區中的萬巒、竹田和內埔等鄉鎮,是採三鄉聯合掛紙的方式,統一由鄉公所貼出告示通知客家鄉親掛紙日期,從農曆2月2日伯公生日後至清明節的吉日(多半為假日)掛紙,基本上都會集中在國曆3月份,有別於一般認知的清明節。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掛紙 / 撰寫者: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594334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別名
掃墓;掛地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掛紙流程如下: 鏟地:鏟地的時間不一定,只要能在掛紙前清掃完畢皆可。鏟地的成員通常以各房子孫或兄弟負責,來台祖的墳墓(眾地)由當年宗祠管理員(負責點燈的那房)負責,其他私地可能兄弟分工合作一起整理環境,也可能每年輪流負責。 擺上祭品:在祖先墓埕上擺放祭品,雞豬魚為基本的三牲祭拜品,魚大多使用魷魚乾,及鮮花水果、粄仔,點上蠟燭、斟茶。后土(伯公)是墓地的守護神,其供品較祖先簡單。掛紙,鋪新瓦:在墓碑及伯公碑上用土塊壓(或用漿糊粘貼)1張沾有雞血的黃墓紙(或紅紙或五福符)。然後在墳身周圍擺放12張銀紙,並用小石子或土塊壓住銀紙,長輩們表示是為祖先重屋(客語為整修房屋之意),也是希望祖先庇佑子孫一年12個月,月月吉祥順利,如果當年有閏月則放13張。 點香祭拜:先拜伯公再拜祖先,由年長者代表念祭文,祭文沒有固定格式,主要是「宣告祭拜祖先之名稱、祭拜日期、祭拜成員、祭品內容、家族經歷的事情、祈求祖先庇佑子孫」。 燒紙衣:請祖先換新衣酒過三巡,燒金紙銀紙:斟第一巡酒。約隔10分鐘左右,斟第二巡酒。再隔10分鐘左右,斟第三巡酒。一柱香約燒三分之二時,先焚燒壽金給伯公(后土),再焚燒銀紙、九金給祖先。 放鞭炮(可以不放),灑蛋殼,收祭品:鞭炮放完後,會將祭品中的蛋逐一分食,並將部分剝去後的蛋殼擺放在墓碑前。接著收拾祭品,並將祭拜過的酒澆灑在焚燒金銀紙錢的周圍,離開時會知會祖先,並再一次祈求保佑。有一說是掛紙完放鞭炮是客家人習俗,而閩南人掃墓結束後大多不會放鞭炮。
撰寫者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所屬族群
客家
主辦單位
自家牛埔仔
舉行時間
農曆2月2日伯公生日過後的假日擇一日
辦理週期
每年辦理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