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紙」是客家人對於掃墓的用語,而墓地則稱作「牛埔仔」,傳說早期掛紙掃墓之後都會在墓碑上以石頭壓著沾有雞血的黃紙,因此掛紙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壓在墓碑上的紙數量沒有固定,但是大多為單數。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的家庭已甚少在家中養雞,因此雞血紙就以紅紙代替,近年來普遍以五福紙(五福紅、五福符,過年會貼在門窗,印有吉祥圖樣的紅紙)來取代雞血紙。
掛紙除了墓碑上要壓紙的傳統外,墓塚的四周同樣要繞一圈紙錢(冥紙),擺的圈數也是有規定的,習俗上要視家族中有幾戶兄弟來決定,若家族中有三兄弟則要擺上3圈,兩兄弟則要擺上2圈,至於每一圈擺放的張數則是看月份決定,平常擺12張,閏月則是13張。此兩種舉動可讓眾人知道這座祖墳是有後嗣,也證明子孫有盡孝道,今年已來祭拜過,是一種記號。六堆的客家人的掛紙時間大多在農曆2月2日伯公生日後,而在掛紙時都會先祭拜伯公(后土)後再祭拜祖先。
掛紙當天許多家族往往會趕場祭祀,原因在於許多家族的祖先骨骸大多並未放在一起,可能來臺一、二代祖先在一處,後面祖先的另一處,也有部分家族甚至掛紙還必須翻山越嶺到山裡面去。但這樣的情況在各鄉鎮紛紛成立納骨塔後已經漸漸減少,大部分的先人都集中在同一區,讓後人少奔波之累。近年來六堆地區中的萬巒、竹田和內埔等鄉鎮,是採三鄉聯合掛紙的方式,統一由鄉公所貼出告示通知客家鄉親掛紙日期,從農曆2月2日伯公生日後至清明節的吉日(多半為假日)掛紙,基本上都會集中在國曆3月份,有別於一般認知的清明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