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泥水師傅的堆疊人生

跟泥水師傅的堆疊人生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泥水師傅的堆疊人生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泥水師傅的堆疊人生有關的相片,第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泥水師傅的堆疊人生

早期農業社會的房子,多半是「穿鑿屋」或是「土磚屋」,至於磚瓦蓋的房子都是比較後期,或是經濟較富裕的人家才有,負責設計興建的匠師稱為「泥水師傅」,而這當中有蓋過前面2種型式房屋的匠師,在這行業裏面是真的「老資格」。在六堆地區要找保存完好的「穿鑿屋」或是「土磚屋」亦不容易,而曾經搭建過的泥水師傅恰巧在後堆內埔的豐田村(舊名新北勢聚落)還有一位黃鳳梅老師傅。

「土磚」顧名思義以泥土為磚,黃老師傅說並非單純的泥土,裡面還會加入碎稻稈等纖維,定型日曬後才不容易裂開,別看土磚是泥土製的,只要加上石灰等防水材料,防水功夫扎實的話,甚是可維持百年!另外傳統的磚瓦屋要做「對子」(大門旁的對聯),懂此工法的師傅不多,要以水泥做出圖像或文字來很難,興建傳統建築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內涵,如陰瓦、陽瓦要分清楚,屋頂蓋好才不會漏水等等,老師傅如數家珍地陳述著。

從20歲開始學習泥水工作,手上堆砌過許多傳統夥房、祖堂、廟宇甚至是教堂,黃老師傅曾參與過豐田老街(新北勢老街)上的三山國王廟重修、蓋過內埔東勢村大和庄聚落的五穀先帝廟,內埔跟高樹也各蓋過一間天主教堂,其中內埔天主堂他印象頗深,正面屋牆上的「天主堂」三字的泥作便是出自他手,光這三個字在當時就需五千元工資,退休後甚少在做建築的工作,而家中的祖堂就是自己在退休後親自蓋的最後作品。

無論是過去的土磚屋或是現在的鋼筋水泥屋,都寄託著居住者安身立命的希望,更是考驗建造的工匠的技術與巧思,尤其在材料與技術還不是這麼進步的農業社會,一磚一瓦都是師傅們殫精竭慮的成果,他們手上的爐火純青的技藝可說是藝術,更是紀錄一個時代的印記。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泥水師傅的堆疊人生 / 撰寫者:曾麗玉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9417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別名
泥水師傅
資料來源
受訪者黃鳳梅口述
撰寫者
曾麗玉
創作者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0/04/07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材質
數位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