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鹽水溪畔全景

鹽水溪畔全景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照片拍攝為舊時的大員港道,也就是今日鹽水溪出海口段附近水陸域。依照台江國家公園委託王瑜、朱正宜的調查資料顯示:此處可能有1661年(順治18年)荷蘭人與鄭成功在大員市鎮沿岸交戰中爆炸沉沒的 KOUDEKERKE (科德克爾克號)、1656 年(順治13年)遭大颱風吹翻於北線尾沙尾端的 MAARSSEN (馬爾森號)、1623年(天命8年)停泊在大員南方沙灘遭風吹翻沉沒於海砂中的 VALK(老鷹號)、1661年(順治18年)因載重過量擱淺後由荷人火焚的 IMMENHORN (依門荷恩號)。 這 4 艘歷史沉船所位處的臺江歷史水域遺址敏感區主要是在當時的大員港道與北汕尾之間水域。

由於臺江內海近 4 百年淤積氾濫造成地形地貌極大改變,文獻記載清道光 3 年的大洪水以及後續數次大豪雨土石氾濫使得內海逐漸陸浮,水域範圍逐漸變窄,逐漸形成現代鹽水溪入海河道,部分歷史水域今日已經陸化。鹽水溪是台江國家公園的支流,水量一向不充沛,河床不寬,是屬於「緩降型河川」的一種。上游附近一帶的水質尚稱良好,水色也較清澈,成為當地農民引用來做為農業灌溉水的主要水源,但是中、下游河段的溪水水質,自1970年(民國59年)以後便迅速遭受到長期之「嚴重污染」,也正是這些汙染使得鹽水溪散發出惡臭味,水質漸漸汙濁,污染的大宗則以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為主,其中又以工廠所排出的工業廢水佔總污染量的最大比例。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中、下游河段的水質已得到明顯的改善,但部份中、下游河段水色轉為暗綠色,曾經由溪水所散發出來的惡臭味已得到了減輕,在水質改善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鹽水溪
免費進場
史料時間
日期
2020-04-20


類型名稱
拍攝日期


所在地-緯度
23.0239841
所在地-經度
120.2090625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王瑜;朱正宜(2012年)。台江國家公園歷史水域文化資產先期調查計畫「十七世紀大員港道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沉船調查評估」成果報告書。未出版。頁11。
時間分期
2016年(中華民國)
撰寫者
「船河搖呀搖—臺南運河與船舶記憶調查暨數位影像呈現第一期計畫」計畫辦公室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