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粗纜繩

粗纜繩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OGDL

粗纜繩,主要由稻草、竹皮等植物纖維製作,由數條草繩組成一條很粗的草繩。在馬祖早期漁業社會中,主要用於蝦皮定置網或板繒,樁與網之間的綁繩(又稱「根」繩)等。

戰地政務時期,粗纜繩的製作材料主要由地方漁會委託地方漁民擔任「漁會代表」協助採購,每年漁民會先將自身所需數量向漁會登記,漁會委任漁會代表前往臺灣本島進行採購,當時採購品除了稻草與竹皮外,還有大竹、長尾中竹、中竹、小竹、桂竹與硬木等。採購回來,漁民會在「辦季頭」時,將竹皮剖成數條小竹條,結合稻草搓成一股小草繩後,再將三條小草繩透過製繩工具(車只、楊桃等)結成一股緊實草繩。再將三根絞好的草繩,透過較大製繩工具,結成一條緊實的大草繩,反覆幾次後就可以成為粗纜繩。

製作粗纜繩,相當費時耗力,一次需多達六個人以上(三人協助轉動車只、兩人扶著插入竹竿楊桃的兩端,轉動繩索的一端),才能絞至出既緊實又堅固的繩索。隨著科技、材料演變,如今已被合成網繩取代,幾乎不再使用。

現階段尚未能尋得粗纜繩實體,故圖片取自《連江縣傳統漁具文物圖鑑》一書,頁30。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撰寫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創作者
馬祖人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