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遺民圖

臺灣遺民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遺民圖〉構圖十分特別,作品上方印有「台灣遺民」的紅色印記,以三位身穿旗袍的女子為主,中間的女性穿不同花色的旗袍,右手托著以歐亞大陸為中心的地球,左手自然垂下、掌心向前,最特別的是左手心竟有「一隻眼睛」看向前方。1915年,劉錦堂先到川端畫學校學習素描基本繪畫技巧,隔年成功考進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成為「台灣留日學畫第一人」;同時期在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的是黃土水。東美畢業後,劉錦堂赴中國北京,拜當時國民黨中常委王法勤為義父,原號「月芝」的他也因此改名為「王悅之」。在中國發展的劉錦堂致力於美術教育,同時聯合許多台灣同鄉成立「台灣研究會」,在〈臺灣遺民圖〉中間女子左手掌上的眼睛,對他來說或許是望向台灣、隔海寄託他對故鄉的思念與想望。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劉錦堂的〈臺灣遺民圖〉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展品。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遺民圖 / 撰寫者:本木工作室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7196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本木工作室有限公司
創作者
王悅之/劉錦堂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34
媒體類型
圖稿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