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5日《思與言》雜誌舉辦「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概念對於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之座談會,由東吳大學客座教授高宣揚擔任主持人,主講人為葉啟政、陳秉璋及蔣年豐等知名台灣社會學者。會議內容收錄於第29卷第1期之中。
《思與言》持續為臺灣社會引進國外知識與思潮的努力,是促進臺灣學術研究更上層樓的重要平台。為探究現象學中主體間性的概念及意義,《思與言》特舉辦本次座談會。主體間性研究社會本體論是由胡賽爾(Husserl)所提出,此一概念在西方學界具有典範轉換的意義。本次座談會重點分為四大項:第一項為主體間性與主客體典範的對比,主體間性概念的重要意義及其對社會科學結構的影響,第二項為主體間性與語言分析、歷史主義、現象學與象徵主義的關係,第三項為主體間性對社會行為和社會體系研究的重要性,最後一項則為其他補充討論。
主體間性是一個艱澀的概念,由現象學大師胡賽爾在1960年代提出,此一概念讓整個西方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研究產生了激烈的變化。此次開風氣之新知引介座談會,除了探討主體間性外,與會者也擔心可能會誤導台灣將來研究生的學習,因此強調社會科學研究應該是多元化的,在重視主體間性範疇對社會科學重大意義的同時,也應廣泛了解相關領域的重大概念。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