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當我們同在一起-施岑宜

當我們同在一起-施岑宜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當我們同在一起-施岑宜

    施岑宜19年前與先生從臺北市搬到水湳洞居住,她也就近在金瓜石黃金博物館任職,但頂著高知識份子的光環進入山城這個生活圈,處處以指導者的身段介入社區事務,難免造成彼此的磨難,從博物館代理館長、山城美館到不一鼓的社造推動,總是出現人際磨合的問題,施岑宜回憶過往的社造之路,還不忘自省。

    施岑宜大學主修景觀設計,後來考進臺大城鄉研究所修碩士,出社會後的工作多以博物館的業務推展與營運為主,尤其黃金博物館設定為生態園區,與社區的互動尤其密切,間接影響施岑宜對社造工作的興趣。她是一個求知慾旺盛的人,覺得也許課本裡可以找到答案,於是辭去工作一邊照顧小孩一邊念博士班。施岑宜的博士論文的主題是「社造政策」,為了做研究,她甚至投身山城美館的社區營運,透過「不一鼓」連結社區居民,以社區營造的自身經驗為論文研究論述,提供佐證的基礎。

    旁人眼中根本是人生勝利組的施岑宜,在社造路上卻是跌跌撞撞,吃了苦頭,最後雖然離開了山城美館,卻在瑞芳成立了「新村芳書院」,逐步實現小鎮辦學的理想,她現在透過每週一次的線上導讀金剛經或不定期讀書會的方式,幫助別人尋求生命的答案,同時也檢視自己的內心,用更自在的形式繼續推動社造。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當我們同在一起-施岑宜 / 撰寫者:楊淑妮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eople&id=56969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出生地點-縣市區
臺北市
生年月日/時期
1971/10/26
國籍
中華民國
撰寫者
楊淑妮
性別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