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國60年代(1970年代)使用的茶籽袋

跟民國60年代(1970年代)使用的茶籽袋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民國60年代(1970年代)使用的茶籽袋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民國60年代(1970年代)使用的茶籽袋

    三芝中山路老街金寶發五金行老店主周石定,周先生從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在三芝山區栽種椴木香菇,農暇時間也採收各式農產。他頭戴斗笠、腳著雨鞋,腰上繫的是民國109年(2020)使用採茶籽用的專用袋,綁在腰前的麻布袋適合裝「箭竹筍」、「茶籽」,這是山區農家因應工作需要而研發出來的專用袋。

 這個袋子最大的特色是走路或移動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地穿越比較狹窄的空間,不會造成不便。這種袋子都是用現成的肥料塑膠袋子改裝縫製而成,幾乎沒有成本的問題,尺寸平舖測量寬120公分、腰間到口袋深度約40公分,兩側各有一條長約50公分的繫帶。因為這些袋子都是廢棄的袋子,而且製作容易,使用的年限則是看當年度的工作量,多的時候破損的速度會比較快。這種袋子大約從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在山上摘箭竹筍就已經是非常普遍的工作用品,後來民國70年代(1980年代)三芝的茭白筍已經有人在使用這種袋子了。

 每年到了9月底就是採收茶籽的季節,農家採收茶籽經過多道工序製成茶籽油,茶籽油除了自用之外,也是增加茶園額外收入的副產品之一。三芝地區自清初以來就有人從原鄉帶來茶枝,經過一段時間繁殖之後,達到一定面積的茶園時,茶葉和茶籽的產量也隨之增加,所以製茶油的技術也是在那時候帶進來,也就是說種茶、製茶和製作茶油的技術是同時間發展的。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民國60年代(1970年代)使用的茶籽袋 / 撰寫者:周正義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6953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周正義
創作者
周正義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