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山,1948年(民國37年)生,嘉義竹崎人,父親蔡鳳考(1922-)在嘉義奮起湖經營雜貨店,1964年(民國53年)左右聽聞太麻里種金針利潤頗多,便投資親友的產業。1967年(民國56年)蔡青山在嘉義農專畢業典禮當天,沒有參加典禮就跟著父親來到太麻里,開設「松青金針脫水工廠」,正式投入金針產業。
據蔡青山口述,1960年代(民國50年代)的金針價格不錯,一斤能夠賣10、20元,商人來批貨一次都帶走50斤或100斤。為了搶在金針開花前採收,工人天未亮就開始忙碌,加上金針的採收季正好碰上颱風時節,農忙時最多曾經請到120工人,採收後的金針要立刻殺菁、乾燥、包裝,出貨到全臺各地。在當時,整個山上只有蔡家有鐵牛車,徒步上下山需要3、4個小時,工人上山、金針下山都須仰賴鐵牛車,因此許多金針山的農家都是住山上,要採買日用品或理髮時才會下山一趟。
1980年代(民國70年代)末,金針產業因為進口貨衝擊本土市場,加上食安問題逐漸沒落,蔡青山將重心移往山下,種植釋迦、荔枝等水果,1988年(民國87年)太麻里農會舉辦第一屆忘憂花活動,開始有遊客來觀光,蔡青山於是將工廠整修轉型成民宿,改名「青山農場」,並交由第三代接手,為外地遊客介紹金針山的產業文化和自然生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