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傀儡戲

跟傀儡戲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傀儡戲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傀儡戲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傀儡戲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傀儡戲,又名嘉禮戲,在臺灣有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形式與功能有相當的差異,北部具有濃厚的驅邪除煞功能,南部則以祈福酬神為主,主要的演出時機多為神明誕辰、結婚酬神、謝土與安神位四種。「傀儡戲敬天公」儀式因受時代變遷影響逐漸消失,雖曾有學者記錄儀式過程,但近年愈趨少見,更顯示出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的難能可貴。

  傀儡戲的展演一場最少為三個人,分別負責操偶、敲鑼鼓及吹嗩吶,其中操偶師一定得是男生,敲鑼鼓及吹嗩吶則較無限制。酬神展演時一場演出會分為三段,依序是給「玉皇上帝」(天公)、「三官大帝」(三界公)與「列位眾神」觀賞,每段大約為十五分鐘左右,中間會因酬神儀式的進行而有休息時間。

  高雄目前現存的傀儡戲團為「新錦福傀儡戲團」與「錦飛鳳傀儡戲團」,其中新錦福傀儡戲團現為團長梁光熊與次子梁異偉負責,偏重配合儀式演出,保存劇目有〈白手起家〉、〈郭子儀拜壽〉、〈狀元回府〉、〈一門雙喜〉、〈童子戲球〉等。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由現任團長薛熒源、行政總監張雪香夫婦負責,除配合儀式演出外,亦有接觸藝文活動、商演與文化推廣,曾獲各媒體採訪報導。目前在廟會、校園、各大藝術節、藝文季等場合還有演出活動,因受文化單位扶植,除了推出年度演出目連戲〈騙銀.打父〉外,也有經營臉書,甚至受邀至西班牙參與藝文演出活動,成果豐碩。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傀儡戲 / 撰寫者:洪旭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56722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別名
嘉禮戲、謝土戲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傀儡戲演出於拜天公儀式進行時有完整的流程,在法師鬧廳後,會有兩次敬拜神祇、誦讀經文、決定戲齣及演出。每次演出前操偶師會持符籙淨臺,接著操動「三相公」(田都元帥)三跪三拜請神,並在演出後辭神。兩次演出結束後,法師會帶領主婚人與新人奏請諸神,感謝諸神接受酬謝,並詢問是否滿意。接著會以同樣流程進行第三場演出,辭神結束後傀儡戲的演出就告一段落。
撰寫者
洪旭典
所屬族群
閩南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臺灣之傀儡戲源自於福建,並且在歷史及社會變遷下產生在地流變,因此之故,臺灣南北傀儡戲在戲神名稱、劇目、演出場合、社會意義等均呈現不少差異。   臺灣南部之傀儡戲展演體現了信仰者對神祇之感恩與祝禱,而傀儡戲儀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角色,也凸顯了臺灣傳統社會中所保有的精神,雖然受時代變遷影響,使得傳統儀式式微,但是藉由傳統文化的持續傳承,其意義隨之延續並自我更新。
保存者/保存團體
新錦福偶戲團、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