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江清露於1963年受北港朝天宮所聘時,於屋頂斜脊上所作的四大天王剪黏。四大天王手持不同器物,分別為寶劍、琵琶、傘、圓環,四樣器物合在一起有「風」、「調」、「雨」、「順」的吉祥之意。此圖為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象徵風調雨順中的「風」。
雲林北港朝天宮主祀媽祖,曾在清光緒20年(1894)宮前街火災遭受波及,1904、1906年兩次嘉義地震中毀損。大木作匠師陳應彬約於1908-1911年(明治41-44)間聘請同是泉州同安的柯訓來臺施作交趾陶、剪黏與堆花,同行的有其姪子柯仁來和徒弟洪坤福(1865-194?),在此與同鄉的匠師蔡錦對場施作。1912年部分工程完工,柯訓就先行返回大陸,其在台灣的作品,僅存朝天宮正殿的交趾陶及部分人物與背景假山等。姪子柯仁和徒弟洪坤福則留在台灣繼續工作。柯仁來是開發宜蘭地區工作的重要推手,婚後定居於台北三重,曾在二重先蔷宮寄附(捐贈)交趾陶水車堵。
洪坤福(1865-194?) 是柯訓的傳人,為日治時期作品最豐、聲名最著的剪粘司阜頭,亦擅長交趾陶、堆花。此派交趾陶有別於廣東師的葉王,採用釉下料「生料」,釉色溫潤具流動性,尪仔頭要翻模,造型小巧,人物優美;葉王交趾陶採「熟釉」的釉上彩,造型奇巧、誇張,人物富表情。洪坤福施作過新港奉天宮(1912)、朴子配天宮(1915)、大龍峒保安宮(1918-1919)、艋舺龍山寺(1924)、員林福臨宮(1928)、樹林濟安宮(1926)、大龍峒孔子廟等多所廟宇。廟宇工作應接不暇,大量收授台灣徒弟,開枝拓葉,北部、中部地區活躍的匠師多為洪氏門下之人,長期主導臺灣剪黏業界,終使嘉義新港和彰化永靖成為臺灣剪黏及交趾陶的兩大重鎮。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