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成宮在彬司所建媽祖廟中最大的特點是利用增柱法將三開間擴為伍開間,擴建後的廟宇,其三川殿為三開間,正殿為五開間,前殿則為五門,九開間。在整體上,彬師似乎有意突顯三川殿。因此,三川殿之高度頗大,且其內部木構雕刻精細,造形優美。相較之下,五門則居陪襯之位,其木構架亦較簡潔。此外,不論是二通三瓜之棟架,或是螭虎拱之造形,處處均能顯露出彬師之風格。
臺中樂成宮座落於今臺中市東區旱溪街四十八號,主體建築初建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主祀天上聖母(俗稱旱溪媽祖),經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廟宇所在地旱溪庄是今臺中東區內最早開發的地區。該地區之開發是在雍正年間以林姓族人為主而逐步完成拓墾的。在拓墾有了初步的成果後,墾民以媽祖為主祀神,於乾隆五十五年醵集資金,興建廟宇,即今日樂成宮之前身。現存臺灣方誌中所知關於旱溪庄媽祖廟的最早記載,是完成於道光年間的《彰化縣志》。在該縣志中記載,當時彰化縣境內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總共有二十一座,其中一座是在旱溪庄。
完成於清乾隆年間的樂成宮,至日本領臺時已經百餘年,在大正九年(1920年),進行擴建工程。此次擴建由當地的三位保正(村長)林源泉、張昧以及賴為堯具名帶頭發起,繼而獲得地方各界人士的熱誠支持,成立營繕委員會,開始募集資金,聘請。聘請當時曾參與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之建築工程,俗稱彬師的陳應彬擔任主要監造人,進行重建。此次擴建工程前後費時七年,至昭和三年(1928年)全部工程方始竣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