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頭社的泥炭土與山土分界

頭社的泥炭土與山土分界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頭社的泥炭土與山土分界

這張照片為黃天成先生於2006年(民國95年左右所拍攝,地點在頭社盆地東側的平和巷(環村道路附近,照片中的道路為通往頭社盆地中央的方向。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兩種土壤之分界,黑色土壤為泥炭土,位置較靠近頭社盆地中央,而黃色土壤為山土,位置靠近山邊的環村道路。泥炭土剛挖出來為褐色,氧化一段時間就變黑色,如同照片所示。


頭社盆地越接近中央處,泥炭土層就越厚,最深處達60米左右,此乃因頭社盆地在遠古時期為一個水潭,水草經長期腐化沉積後形成泥炭土,當地人稱「草坔埔仔」台語為tshau-lom-poo-á,而富有泥炭土而土質鬆軟的田,當地人稱「坔田」台語為lòm-tshân),坔田因容易下陷無法興建大型房舍和水泥道路,為頭社的主要耕作區;相對的,越靠近盆地山腳處,泥炭土層越薄,山土越多,土質也較堅實,在地人稱硬田,較適於興建房舍和道路,因此,頭社的聚落和道路沿著盆地邊緣興建,而呈現環形分布。


據耆老說,日治時期的頭社坔田如同沼澤地一般,就連水牛下田都會深陷其中而動彈不得,耕作相當不易,因此,先民從山邊搬運較堅實的土壤填於泥炭土上方,經年累月,才逐步改善土壤,得以讓牛隻和小型農機具下田耕作,也就是所謂客土的過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頭社的泥炭土與山土分界 / 撰寫者:吳佳融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東海大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6373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東海大學
撰寫者
吳佳融
創作者
黃天成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6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