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因民生用水多往運河排遺,水質污染日漸惡臭,加上橋樑架設高度過低,船隻無法通行,漸失航運用途,地方上建議應該填平造陸。1978年(民國67年),運河盲段碼頭填平為陸地,闢設大型購物中心「中國城」。2016年(民國105年)都市更新計畫實施完成,中國城拆除,並規劃為市民休憩用廣場,2020年(民國109年)正式開工,留下部分建物遺構,以市民親水公園「河樂廣場」的面貌開幕。此照片於中國城拍攝,照片中建築物上的廣告招牌以紅、藍、綠、黃、黑的單色長方形及圓形色塊,搭配「B-52」、「B-52皮鞋」白色字體。建築的門口為拉下的鐵門。此照片保留下那時候中國城裡面複雜的空間感覺,色彩鮮艷之餘,保留當時以年輕消費為主的思考及複雜的商住混合樣態。
雖然中國城的時代距今已多年,但從建築物的配色方式與規劃流程來看,無數小小的細節提示著人們它曾經引領過的流行,在當時的臺灣剛開始被美國的開放思潮引響,有很多新世界的產物正潛移默化的影響臺灣人純樸的生活。
臺灣的街頭招牌文化源自於日據時代,日本招牌與商標的概念從國內引進至臺灣,那時是臺灣工業化的開端,招牌因工商社會的建立而產生。在光復後商業活動日漸頻繁,經濟的起飛帶動了商家林立,也讓招牌需求與日俱增,在時代變遷下的今日招牌文化已深入台灣人民的生活。台灣街頭的招牌,招牌的形式繁雜,每間店擁有自己的招牌,大小、形狀、樣式、字形皆不相同,毫無一致性。隨著時代進步,招牌的呈現也更加多元。以剛落成當下的中國城為例,招牌的設計就已經從以前只有單純的白色或幾種常見的單色作為招牌的基底,加上用油漆手寫的純字招牌,逐漸變化為有著五彩繽紛色彩選擇,加上五花八門的商店名與豐富多樣的圖案搭配,如果經費還充裕的話,還可以加上裝飾用的小燈飾,一時之間讓臺灣的街道不論白天還是夜裡,都能欣賞到截然不同的摩登街景。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