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梁秀,本名梁秀,1945年(民國34年)出生於彰化秀水,1959年發生八七水災,隔年由長兄梁桂林(1932生)在友人的介紹下,帶著一家人來到臺東太麻里生活,就此落地生根。梁家的房子就蓋在桃園移民鍾家旁邊,梁秀與先生鍾應舉(1943生)可說是青梅竹馬,1963年(民國52年)兩家結通家之好,梁秀婚後冠夫姓改名鍾梁秀,與先生另起新厝共同生活。本相片拍攝於1970年代(民國60年代),相片中人物為其兩個兒子和姪女,背景是鍾梁秀婚後與鍾應舉所建的新家。
據鍾梁秀口述,早年的房子都是「竹管仔厝(tik- kóng-á-tshù)」柱腳的空間填土或石頭,牆壁用竹子、竹編抹上灰土、石灰,厝頂用竹子搭骨架,蓋瓦片,再添上茅草,建造簡易且冬暖夏涼。雖然建造方式簡單,但缺點就是容易毀壞,只要遇上颱風,屋頂上的茅草就會被吹走,必須重鋪,甚至是整個房子直接垮掉,鍾家從1970年(民國59年)至今重建了四次,現在的住所是2006年(民國95年)建造,水泥構造的房屋牢固了許多,總算能抵擋颱風的侵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