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時代後期淡水在地茶葉品種-淡水青心

跟日治時代後期淡水在地茶葉品種-淡水青心有關的相片,共5張
跟日治時代後期淡水在地茶葉品種-淡水青心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日治時代後期淡水在地茶葉品種-淡水青心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日治時代後期淡水在地茶葉品種-淡水青心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日治時代後期淡水在地茶葉品種-淡水青心有關的相片,第4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日治時代後期淡水在地茶葉品種-淡水青心

  這株淡水青心靜靜佇立於淡水蕃薯里水碓王家的茶園,今日「新合益農藝坊」往仙媽廟上坡約400公尺處。淡水蕃薯里王壽喜里長他是在淡水地區的茶園有900公頃規模盛況消逝後,民國66年(1977)再回頭重建茶園的有心人,他特別留存這株淡水青心茶樹,來延續淡水茶人熱愛家園的一份情。

 早期,清代或外籍茶商的資料對引進臺灣茶樹的種源、類別並未明確記錄。而在明治28年(1895)以後,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透過長短期的訪查,記錄臺灣茶種的演變,才能有系統的追本溯源,成為茶種改良的依據。

 日治明治時代後期(1900年代),臺灣茶種的分類,分為烏龍種及雜種兩大類,烏龍種細分為青心、紅心、白心、埔心等四種。青心、紅心、白心是以嫩芽呈現色澤來分別;埔心種又名蒔茶、茱茶,是烏龍種子的變種,雜種分為竹葉、枝蘭、白毛猴、黃柑四種,竹葉、枝蘭類似埔心,白毛猴的嫩芽密生茸毛,黃柑類近阿薩姆種。青心、紅心、白心性質較近,不過採茶的時間則各有不同;白心在農曆3月清明前10天,紅心為清明前5天,青心在清明後5天,到大正年間(1920年代)雜種則增加大冇(臺語讀音pan )種,分為青心大冇、黃心大冇二小類。

 這些茶種在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茶樹栽培實驗場不斷試驗改良下,形成青心烏龍、硬枝紅心、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為主要種植品種。臺灣總督府茶樹栽培試驗場針對淡水、三芝的氣候、土壤,改良青心種,並特別冠上地名,這便是淡水茶農最縈繞於心的「淡水青心」。

 淡水青心是青心種的改良型,茶樹高、屬於直立型,枝葉較密,葉細長似不知春種,葉片面積大,長度為濶的三倍,花萼及花瓣較不知春大,葉面成波狀,反轉度大,內折度也大,茶芽茸毛少,茶芽萌芽期較早,葉茅芽色綠,結果較少。但是抗蟲能力弱、耐旱性也弱,最適合製作包種茶。

 民國40年代(1950年代)《台北縣志》農業志記載,淡水青心已列為淡水、三芝一帶最好的在地品種,曾廣泛植栽。不過,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因農業轉型,茶園逐年休耕、廢耕,到民國80年代(1990年代)淡水僅剩數公頃的茶園,民國89年(2000)以後,蕃薯里長王壽喜感到祖父王炒創立水碓茶工廠的辛勤歲月,決定重建茶園,將蕃薯寮水碓的農地重闢為茶園,並特別將一株「淡水青心」移植到新茶園一角,作為歷史的記憶。這個茶園是淡水學生校外體驗最好的場域,而這株的淡水青心更成為淡水茶產業黃金年代的最好見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日治時代後期淡水在地茶葉品種-淡水青心 / 撰寫者:謝德錫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6304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謝德錫
創作者
姚莉亭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