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子崙是淡水、三芝分界的界山,指現在北5與北7兩條線道之間的一條山崙。在19~20世紀的100年裡,茶園滿布在崗崙上,大屯社原住民後代與漢人在此將芬芳茶味充盈於這片茶山上。
番子崙是淡水最北的地界,蜿蜒數公里長的山巒,平均海拔約在100公尺。數千年前便有大坌坑文化的遺址,數百年前的大屯社到後期的圭北屯社,也一直持續山崙前、後活動,而留下番社前(今淡水屯山里)、番社後(三芝後厝里)、番婆林(三芝錫板里)的聚落地名。
日治時期,原住民世代持有的番大租被廢除,番社前的潘家仍持有一片番仔崙的土地產權,在總督府殖產局推動茶種改良製茶技術指導時,土地除積極從事茶園的耕作,更在自家土地上開設製茶工廠,潘九所經營的勝芳製茶工場便是在地三代經營的知名茶廠。而漢人移住民李姓、鄭姓、花姓、陳姓、王姓到番子崙旁的大屯溪畔發展,承買了番子崙的土地,隨著茶產業興起開闢為茶園,也陸續成立製茶工廠,競爭茶業生產的利潤。
番子崙的茶園在大正至昭和期間(1920~30年代)達到第一波生產的高峰,尤其在小忠寮附近的聚落,根據昭和5年(1930)《台北州的工場》紀錄,附近一公里的範圍,除了勝芳製茶工場之外,還有大屯茶葉公司、小忠寮茶葉公司、小中寮茶業公司製茶工場等,從番子崙延伸到土地公崙一帶,都是這些工廠收取茶菜(茶葉)的範圍。
然而,隨著民國60年代(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臺灣產業的調整,以及退出聯合國的斷交的國際情勢下,茶業在產業利潤下降,輸出市場大幅減少,茶工缺乏、茶園荒廢,製茶工廠關閉,番子崙的茶山歲月也步入歷史的煙塵裡。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