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59年(民國48年)台灣茶園分佈概況。台灣以農立國,早期(1950年)在農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中,茶業扮演著重要角色,1950年茶葉外銷金額約為940萬美元,外匯收入僅次於米、糖居第三位,1960年(民國49年)創台灣茶園面積的最高紀錄,為台灣茶業史上茶園分布範圍登頂的年代。
台灣以農立國,早期(1950年)在農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中,茶業扮演著重要角色。1954年(民國43年)台灣省租製茶的產值達1億7700萬元,佔該年農業產值的2.39%;同年茶葉外銷金額約為940萬美元,佔農產品出口總值之10.36%,外匯收入僅次於米、糖居第三位,在當時以農業支持工業的策略下,對工商業發展著實貢獻良多。光復後,農政當局除了獎勵生產之外,並成立台灣農林公司茶葉分公司,直接經營部分茶園,期使荒蕪茶園迅速復耕,恢復生產,在全體茶農辛勤耕墾之下,茶園種植面積有快速回升的現象,時至1956年(民國45年),已超過戰前水準,1960年(民國49年)創台灣茶園面積的最高紀錄,達到48,442公頃,相較於光復初期增加0.42倍,為台灣茶業史上茶園分布範圍登頂的年代,其中,台北縣茶園面積17,101公頃,新竹縣市茶園面積12,853公頃,桃園縣市茶園面積9,820公頃,是當時全台茶園分布的前三大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