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損傷醫治與分期辨證

損傷醫治與分期辨證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損傷醫治與分期辨證

此照片攝於桃園「育源堂中醫診所」,相片中的人物為院長「盧文瑞」醫師。


盧文瑞醫師認為,要治療中醫傷科的病症,首先需分清楚「損傷型」與「非損傷型」的症狀與病因。損傷型指意外性傷害,主要由強烈外力引起的創傷,像是在職場或運動過程中造成的皮脈損傷、關節脫位或軀幹畸形等。非損傷型可以泛指一般慢性久病的痠痛症。兩者的症侯、病因與病機是截然不同的。意外損傷型的醫治,首重辨明病因、還原傷勢、知其病位,並以整體性的「三期分治」作為核心的治療精神。一、初期 : 屬急性期,以正骨復位手技和固定為主,搭配外用膏藥與內服藥方。二、中期 : 為亞急性期,以消腫為主,搭配持續觀察患部與紮實的固定技法,佐以藥餌調理。三、後期 : 以鍛鍊為主,意在鬆筋、恢復患部活動功能的復健手法,用藥上則輔以健胃益氣、壯筋健骨之藥方。最後一個階段,除了被動治療外,亦需衛教患者,進行居家主動的復健練功法,以期達到「動靜合一」、「內外兼具」的整體診治效果。


盧醫師認為,中醫骨科的施療過程是繁複連動的,不是單指整復操作當下的單一行為,而是講求整體平衡的「辨、證、治、術」。所謂的「辨」,是指:「辨別病因」;「證」,是指「病況的動態性變化總合」;「治」是指「治療」;「術」是指「治療的方式」。綜合了「辨、證、治、術」,即是如同武術運行、陰陽調和般的有機連結。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損傷醫治與分期辨證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56021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