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復位手法與武術鍛鍊

跟復位手法與武術鍛鍊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復位手法與武術鍛鍊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復位手法與武術鍛鍊

照片攝於桃園「育源堂中醫診所」二樓武術室。照片中由「盧文瑞」醫師示範復位手法與武術鍛鍊,及其相應的幾個姿勢。


盧文瑞醫師提到,武術講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盧醫師在家傳與師授上,皆有武術訓練的深厚根基,此一優勢,與他從事整復手法操作的精熟度,有著極密切的連動關係。如何在傷科治療的操作中,將武術施展的身形與力量,達到完整協調,是臨床過程很重要的操作要點。


所謂「欲合先離,欲離先合」,是盧醫師結合了武術精神與整復經驗的心法要訣。過程中,醫師利用身形腰胯的整體力勁,將斷的骨、傷的筋,從錯位的狀態下分離開來,安置回正確的位置,並進行後續包紮處理;這樣的療效是可以使得原本錯位的骨與筋,在醫者所施加的適度力量與動作方向下,順著病者原本的身體結構回復到原位;不但可以儘可能減少病者的疼痛,醫者也不易受傷。一方面。據盧醫師習武從醫的經驗而論,武術鍛鍊的修習,所養成意念的專注,與肢體上所運用的全身性協調,實則和整復施療的操作,從手法到精神,皆有其互通相應之處。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復位手法與武術鍛鍊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560210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