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童金龍與盧文瑞

童金龍與盧文瑞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此照片出自盧文瑞醫師所收藏,拍攝於1981年童金龍老師與其門生的合影紀念照。拍攝地點位於高雄市昌平街,童金龍內、傷科中醫診所門口。拍攝當時,童金龍年約70歲,盧文瑞年約20歲。


對於盧文瑞醫師而言,除了家學淵源外,童金龍老師是自己在醫術與武術上很關鍵的指導人物。盧醫師首次接觸由童金龍所創之柔拳道社團組織,始自唸專科3至4年級時。初級柔拳道的訓練方式,主要著重在擒拿、摔跌、組手等武術的基本套路。等到盧醫師通過柔拳道段級檢定的最高級數後,便於1979年,開始前往童金龍老師位於高雄的道館總部,精進柔拳道、鶴拳與木人樁法,持續求教至1985年,因盧醫師準備考試搬到基隆為止。


童金龍老師 (1911-1996) 不僅傳授武藝,同時也教導接骨、傷科技法與點穴等。從小,在自家修習武術與傷科技法的盧醫師分析,家中的傷科傳承,以遵循傳統的古法醫治與固定的驗方基礎為主,對於採取融合古法的新式操作,態度上較為謹慎保守。反觀童金龍老師,出生於武術世家,屬於天才型的武術家與中醫師,傷科的傳授技法上,不拘古新之別。童金龍曾赴日習醫,融合日本拳術與中國武術,發揚「柔拳」武術之餘,同時推廣系統性的中醫傷科教學。童金龍亦曾提及「醫藥乃拳術之母」,由此可見,對於中醫傷科治療而言,「拳術、醫術、藥方」,三者之間是融通相輔的並進關係。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童金龍與盧文瑞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eople&id=560209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生年月日/時期
1981
國籍
民國臺灣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資料來源
1.桃園育源堂中醫師盧文瑞之訪談內容節錄。(訪談日期 : 2020/05/12)
性別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