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內田村的六堆天后宮內保存著自創建以來至今的古匾與石碑,在天后宮三川步口右壁的「奉憲封禁古令埔碑」述說著過去閩粵與原住民間爭地搶水的故事。古令埔在清代是西拉雅族的地域,古令埔以西是客家六堆中的後堆,是現在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庄東北方,現內埔鄉成德村(以前稱為寮下)、赤山村、萬金村,還有老埤村、中林村東方地帶,以及東港溪上游牛角灣一帶約20平方公里。清嘉慶年間時,因閩粵庄民互控搶奪土地水源,當時六堆的大總理鍾麟江多次率眾攻擊古令埔的閩人,以保衛六堆的後方,此事經過4年纏訟,清嘉慶20年(1815年)鳳山縣府才結案公告此碑,嚴禁閩粵人占墾古令埔地,亦不許屯辦、通事、土目按地私抽等,以維護該地出入有門,然准許原住民自行墾耕。封禁古令埔總共立了兩個碑,一個在內埔天后宮,也就是六堆大總理鍾麟江的大本營,另一個在現今老埤村的五穀宮外右側旁,是民國59年(1970年)重刻的,至於內埔天后宮放的碑因風化不易辨識,廟方於天后宮左側昌黎祠重刻一仿古新刻碑石,為花崗岩材質,高130公分、寬60公分。
奉憲封禁古令埔碑材質為砂岩,高166公分、寬86公分,位在內埔天后宮三川步口右壁,碑前面安裝壓克力材質的框架保護,因年代久遠,字跡已模糊無法辨識。
此古令埔碑是清嘉慶20年(1815年)創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