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冬村港東里褒忠碑鑲嵌在佳冬村北柵門的門壁上,共有三塊石碑,石碑設立年代為嘉慶25年(1820年)。碑上記載「褒忠」碑乃是佳冬庄民於清嘉慶16年(1811年)建立,由此可知佳冬各柵門建為門樓形式最晚在嘉慶16年(1811年)時。清政府獎勵六堆的起源,乃因康熙60年(1721年)起,六堆先民組織民團義勇兵協助官府平定許多地方亂事,因而有了義民的稱號,之後各朝皇帝各有不同的獎賞,至乾隆皇帝賜「褒忠」二字以褒揚臺灣粵庄居民。在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六根庄西柵門上,就題有「褒雍粵城,忠著閩邦」八字,記錄六堆客家人保家衛鄉的忠義精神與希望安居樂業的願望。 碑上記載:嘉慶16年(1811年)「一字之褒,名昭千古…鳩集數莊,踴躍捐資」,建碑紀念。碑上詳列捐款單位與個人姓名與金額,但與一般題捐碑文不同的是,此碑題捐人名排序並非以金額大小排序,而是先寫各庄公嘗、義渡會、商號等看似較具規模的組織,後題個人名稱。其中可見到佳冬六根聚落的大公嘗,也可以看到左堆或附近其他聚落的捐銀,如建功莊、東埔莊、枋寮莊等。石碑上記載: 嘗思「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一字之褒,榮於華袞」。古來彰善□惡,□□□□□□者,胥是道也。我皇上以仁厚治天下,凡屬邊民,共沐□光焉。予等聚居東隅,久荷厚澤之施,□□□之忱,悃悃款款,欽一人之命耳。皇上體念蒸民能知大義,因賜之曰「忠」,一字之褒,名昭千古矣!爰□□□□□嘉慶十六年,鳩集藪莊,踴躍捐資,腋□公費,一舉庶可□銀□□□□□□□□者。足國足民之意將毋同。是為引。 今將本莊、各莊捐題銀數、芳名,開列於左: 業主林蕙芳嘗捐題銀一百五十大員。粵莊義渡捐題銀一百大員。張萬三嘗捐題銀五十員。蕭協興號捐題銀五十員…等。直立式石碑,砂岩材質,三塊石碑的高度及寬度分別是長89公分*寬45公分、長130公分*寬60公分、長130公分*寬62公分,因年代久遠,石碑上的字樣已有些模糊不清,更因為是在外面的公共物無專人管理,不知何時慘遭不肖份子以紅白漆在上面留字,村民發現後雖然亟欲清除,但擔心反損及碑石及碑文內容,所以迄今仍未清除掉,成為地方上的一大遺憾。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