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萬金天主教堂

跟萬金天主教堂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萬金天主教堂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位在萬巒鄉萬金村的萬金聖母聖殿原名「萬金聖母無染原罪堂」,供奉「無染原罪聖母」為教堂主保,至今是台灣現存天主教堂中最古老的。不僅見證宗教東傳的歷史,在台灣拓墾的過程中,也為「閩」、「客」、「埔」等族群力量對立裡,聖母聖殿在其中扮演了融合的重要角色。萬金聖母教堂開教於清咸豐11年(1861年)),由西班牙道明會士郭德剛神父偕同傳教師篤哥先生,從高雄前金區步行往返傳教。清同治元年(1862年))黎茂克神父接任本堂,購地建立萬金第一座土塊構造之聖堂。清同治4年(1865年))南部大地震,聖堂牆壁倒塌,經良方濟神父在教友支援下修建如初,之後規劃領洗者日益增多,舊有的聖堂逐漸不敷使用。清同治8年(1869年))良神父乃購置林地著手興建大教堂,李拉蒙神父依西班牙古堡式建築鳩工建造,由傳道師劉阿成擔任總監工,主要建材均來自福州,工匠則分別聘自福州、廈門及澎湖地區。清同治13年(1874年))清廷大臣沈葆楨奉命巡視南部開山工程,途經萬金,目睹莊嚴宏偉的聖母大堂座落在農村,神父中國化、教友和樂,認為教會可以敦風礪俗,又可做撫番工作,消弭種族歧見,於是奏請皇上支援傳教工作。清朝同治皇帝乃特親賜「奉旨」照准及「天主堂」聖石,於同治14年(1875年))鑲在聖堂正面上方,自此官兵路過必下馬行禮,尊榮倍至。民國73年(1984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敇封萬金莊聖母無染原罪大堂為「宗座聖殿」,是台灣首座敇封的「聖母聖殿」,享有教會中最高的神恩與榮耀。

萬金天主堂的基本型態主要奠基於清同治8年(1869年))建的空間形式,最初的規模寬45尺、長116尺、壁高25尺,屬於巴西利卡式小型禮拜堂,教堂空間由西正面、中央禮拜堂、東面聖壇三個部分構成,整個禮拜堂由柱列分隔為中殿及通殿兩個部分。當時建堂以碎石、石灰、黑糖、蜂蜜、木棉及火磚等材料混合而成取代,堅硬無比建築材料則由中國福州把福杉結成木筏漂流至東港,再以牛車運回。聖堂大鐘則遠從西班牙運來,遊行用的聖母轎則由福州雕刻家所刻,美侖美奐,百餘年來均完整無缺。民國49年(1960年))齊利祿神父就職後籌款修建天主堂,除維持舊有的基本外牆,其他構造及細部均於以翻新重建,將聖堂內木構架換為鋼筋混凝土,拆除面南面角塔倒榻鐘塔,並增建中殿的環形殿與兩側壁龕。雙塔式教堂立面是西方中世紀相當流行的教堂造型。萬金天主堂的雙塔不是一般立面整體一部分的作法,而是突出於立面形成西班牙碉堡式的角塔,是擷取了過去道明會在其他地區的經驗而來。民國80年(1991)聖堂南側興建聖殿無玷之母會院,民國82年(1993年))北側聖殿教友中心落成啟用,兩者與天主堂構成目前基地的主要配置。

天主教傳入萬金初期主要致力於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狀況,所以教會在萬金年)購置了許多土地,再便宜地租給教友及信徒耕作,天主教也陸續成立了聖母會及互助會等組織,以幫助村里子弟就學也協助婚喪喜慶事宜,此舉不但吸引許多當地居民皈依天主教也接納許多外來人群信教,民國74年(1985年))屏東縣政府指定聖母聖殿為縣定古蹟,是台灣首座天主教聖母聖殿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每年12月份的耶誕佳節總吸引各地天主教信徒及遊客前來參加朝聖活動,使得萬金聖母聖殿成為屏東平原沿山公路地帶另一處的觀光景點。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萬金天主教堂 / 撰寫者: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55850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所在地-地址
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萬興路24號
別名
萬金聖母聖殿、萬金聖母無染原罪堂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594724
所在地-經度
120.612075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萬巒鄉萬金村
現況
良好
資料來源
當地受訪者口述:潘成旺/民國61年(1972)生 ■地方誌:台邦‧撒沙勒,民103,《重修屏東縣志》,頁136 其他:網路資料
撰寫者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