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瓣蝴蝶木(Capparis sabiaefolia)可以說是921震後20年來,埔里地區賞蝶及護蝶人士最愛的植物之一。從事蝴蝶調查工作時,在觀音、彩蝶、石墩溪及南山溪等步道沿路的山坡上,偶而會看到它嬌小但特別的形態。
它是白花菜科的灌木或小喬木,單葉互生,葉披針形,長7.5~10公分,寬2.5~5.4公分。兩性花腋生,花瓣白色,4枚,二面及邊緣均有毛,雄蕊多數,花絲細長。漿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1.6公分。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越南及台灣中南部低海拔地區。它的葉子是端紅蝶、淡紫粉蝶、雌白黃蝶、斑粉蝶、台灣粉蝶及黑點粉蝶等多種粉蝶科蝴蝶的重要食草;但種植時生長較慢,而且成活率較低。以往的分類文獻中,曾被錯誤鑑定為銳葉山柑(Capparis acutifolia),2004年才被發表確定毛瓣蝴蝶木的存在,並確認其與銳葉山柑的區別。
921地震後,愛蝶人士生態旅遊及進行蝴蝶調查的觀音瀑布、彩蝶瀑布、本部溪、惠蓀林場及一新社區樟湖溪步道,兩邊山坡上常發現毛瓣蝴蝶木,並獲得良好保護,但是要在枝葉上找到蝴蝶幼蟲或蛹則需要相當的耐心、專業與運氣。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