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船花(Clerodendrum paniculatum)是唇形科的常綠灌木,在中國大陸、印度、馬來西亞及台灣低海拔普遍常見。小枝光滑,四方形,單葉對生,心形至闊卵形,常3~5淺裂,長及寬各約15~20公分,葉背常密布盾狀腺體,葉柄長3~10公分。花梗、花萼、花冠、雄蕊、雌蕊都是橙紅色,花序頂生,光滑無毛,花萼5枚,開花後膨大;花冠筒細長,裂片5枚,雄蕊4枚,突出花冠筒外。雌蕊花柱突出,頂端兩裂。核果球形,常被宿存的萼片所包圍,成熟時黑紫色。
在以往大家習慣的記憶裡,龍船花是屬於馬鞭草科的植物,但在2016年的被子植物親緣組織分類系統第四版(APGIV)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出版的「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均已依據其分子生物特徵而改列於「唇形科」。在中國大陸之花期正值端午龍船競渡時節,「龍船花」之名可能由此而來。在台灣幾乎全年都可看到開花,花多而紅,埔里地區的台語稱它為「癲婆花」。花紅色,花冠筒又充滿蜜汁,是良好的蜜源及綠美化原生樹種,在野外各步道半日照及潮濕的地方都容易觀察到它們,921震後興建的紙教堂見學園區、溪南里老樹公園、榮民醫院埔里分院及鯉魚潭環湖步道等,就有幾處成塊狀栽植群落,生長茂盛,並常吸引很多蝴蝶前來吸蜜,也吸引訪客來賞蝶、照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