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1)拍攝於1983年(民國72年)、照片(2) (3)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位於彰化市中華路134號,距離彰化火車站圓環不遠,隱身於熱鬧的街道中。寺廟面積雖不大,卻是彰化首座寺廟。1723年(雍正元年)設彰化縣後,首任彰化縣令談經正便於次年建造開化寺。開化之名,寓有「彰化初開第一佛寺、開彰第一」之意。主祀觀音,另亦供奉地藏王、三官大帝、文昌等神明。重建觀音亭碑記,則為道光年間重修寺廟後所立,然現存碑記是仿舊新刻,已非當年古碑。
碑文抄錄如下:「邑之有觀音亭,由來久矣。創於城池、官舍之前,而為政教文物所自始、寺院廟壇所最先者也。嘗考雍正六年湯公始建官署、雍正12年秦公始築竹城,而觀音亭之創,獨在雍正2年間。蓋元年以前,彰化由隸于淡廳,未設邑治;迨二年,談公經正始特□□□之,是談公固開彰第一縣公也。而觀音亭即於是年建今縣治之右,又開彰第一寺院也。以開彰第一縣公首建開彰第一寺院,則斯亭之繫於吾邑,顧不重哉!豈守土者將以賓筏慈舫誕登一切,故於肇造時獨首務之乎! 但創建寖久,漸就傾頹。乾隆18年,里民重修之。其時石碣不存,姓氏莫考,而亭之制度猶未備。至乾隆58年,南街富室黃元世、邑人王光寅出董其事,特離亂之後,捐修□敷。元世遂出己貲,獨建前殿;光寅亦罄所有,創建後落。廟貌一新,皆二公力也。雖丙午、乙卯前後兩遭兵燹,邑之廟觀悉被蹂躪,唯觀音亭巋然獨存,亦可見佛之昭著靈矣。 嗣後人民稠密,佔築湫隘,日即傾陋。故道光乙未冬,總理源源號、副總理何東興、日新號、董事益源號、振茂號、錦豐(號)、合利號、豐裕(號)、源春號、乾元(號)、楊安然、蕭捷登等出為捐建,閤邑樂輸,大眾合力。由是拓故址、增舊規,攻築備舉;閱十餘月而功成,計糜金錢四千餘元。遂覺殿閣壯麗,黝堊聿新,大非昔比。雖城市囂塵、人物輻輳、凡瞻禮座下者,仰見法象金容,儼肅然于□□間;不但無以負談公經始之意,且有以答百年來呵護之靈也。諸君總董之功,亦曷可少哉!從此導迎善氣,孚祐下民,普化眾生,大開覺路,其庥庇益無疆矣! 因庚子春二月大慶落成,將礲石亭右,而囑記於予。予觀當事者之廉正急公,虔□所庀,而吾邑之誠心樂助均有可風,遂喜而記之,不敢以不文辭。因並推創建之始及重建捐題者之姓氏,並藉以垂不朽云。 道光弍拾年歲次庚子瓜月榖旦,韜菴洪善餘薰沐謹記。」
這裡亦供奉難得一見的痘公、痘婆(珠公、珠婆),本為小孩「出痘」(長天花)時膜拜禱告之神,隨著時日變遷,現今逐漸成為保佑却痘、膚況之神。筆者回到現場時,還看見寺廟與附近的藥妝店推出受神祇加持的面膜,為傳統信仰注入另一股活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