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槁木」與「輕身」:《莊子》注疏、詩人具身認知、醫家辨證的跨界討論

「槁木」與「輕身」:《莊子》注疏、詩人具身認知、醫家辨證的跨界討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槁木」與「輕身」:《莊子》注疏、詩人具身認知、醫家辨證的跨界討論

民國以降,華人學界《莊子》研究多聚焦於心性論,將身體描述視為心靈論述的取譬。日本學界雖肯定《莊子》書中蘊含身體技術,卻未涉及具體樣貌、操作方法。面對人間世中種種患害,莊子提出「形如槁木」與「心如死灰」為其解方與生命追求。然而「形如槁木」體現的身體情狀是何等模樣?又需透過什麼樣的身體技術才能臻至?本文採專家與生手研究進路,首先由《莊子》文本與歷代注疏,確認書中身、心技術的存在。歷代注疏雖隱然顯示「形如槁木」作為身體技術的可能,卻難據以建構具體工夫措施。因此本研究兼採歷代詩人讀《莊》觀點暨「形如槁木」相關體會,並辨析與道家思想素有「同源」之稱的醫家文本所述之身輕與重,探究《莊子》「形如槁木」此一象徵,是如何為後世所理解、實踐操作,如何開展出為歷代詩人所體會、書寫並深植於傳統醫學論述中的「輕身」身體感與修鍊工夫傳統。倘「形如槁木」的體會與技術是與傳統醫學、詩歌交織延展、相互影響,係屬一本同株、根深蔭濃之「輕身」傳統的大樹。則一旦將這些維管束彌縫整合,許能更詳實地掌握「輕身」思想究竟為何(knowing what),並使具體操作(knowing how)莊子身體技術與心性工夫的每一環節成為可能。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槁木」與「輕身」:《莊子》注疏、詩人具身認知、醫家辨證的跨界討論 / 撰寫者: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5739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撰寫者
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創作者
蔡璧名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6/12/1
媒體類型
文件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