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思與言》和臺灣人類學的發展

《思與言》和臺灣人類學的發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思與言》和臺灣人類學的發展

本文是一篇回顧文章,所回顧的資料來源是《思與言》期刊自一九六三年創刊號至二○一二年的第五十卷期刊中,由人類學者及少數幾位相關學者撰稿的論文,給以檢視與回顧。筆者發現《思與言》對於人類學在臺灣本土學術的建立有重要貢獻。臺灣人類學的研究著作自日治時期開始,當時以日人進行的民族誌與民俗學調查為主,二次大戰後,中國大陸來臺的人類學家帶來歐陸與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兩股學術潮流在臺匯流,讓臺灣人類學兼有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回顧人類學者在《思與言》刊登的論文大約可以分類為四大類,1.臺灣漢人文化的研究,2.臺灣鄉村社會變遷(現代化)的研究,3.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的研究,4.臺灣原住民研究。此四大類議題都是臺灣人類學朝向學術專科路途上發展的重要議題,此四大議題也顯示臺灣人類學家參與並見證了臺灣社會的現代化與民主化過程。臺灣人類學者以《思與言》為重要發表園地,豐富了《思與言》多元學科的花朵。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思與言》和臺灣人類學的發展 / 撰寫者: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5729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撰寫者
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創作者
張珣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3/12/1
媒體類型
文件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