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愛蘭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愛蘭教會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愛蘭教會

921地震發生後,重災區埔里頓時失去了以往的城鎮活力,地震造成許多人家破人亡及難以計數的財產損失,地震帶來的驚嚇和集體創痛也在每個人心中難以磨滅。這也促成政府與民間開始建構災難心理衛生應變機制,重視災後心靈重建,而宗教信仰的支持力量,往往能讓人在黑暗中看見光芒,讓人感到溫暖。

位於愛蘭台地上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愛蘭教會,是一間以巴宰族為主的教會,也是埔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起源地。1871年,有位叫潘開山武干的巴宰族原住民,在打獵途中不小心傷到自己,一直醫不好,後來經族人介紹,找到台南馬雅各醫師醫治,不但治好了傷,也因此接觸到基督教。潘開山武干回到埔里後便開始傳遞福音,在愛蘭台地蓋一間茅草屋當作禮拜堂,後來還帶領全族人改信基督教。台南教會也特別派牧師前來協助宣教,並於1873年資助建立埔里第一座基督教禮拜堂-烏牛欄禮拜堂,就是現在愛蘭教會的前身。後來又陸續建立牛眠山禮拜堂、大湳禮拜堂,基督教信仰於是在埔里奠基生根。

921地震後,愛蘭教會成為巴宰族人心靈重建與文化復振的根據地。愛蘭教會除了療癒族人創傷後的心靈,凝聚族人向心力,也帶頭推動巴宰文化復振工作,無論在精神支持,巴宰文化保存、巴宰語言紀錄各方面,愛蘭教會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愛蘭路45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9739834
所在地-經度
120.9409696
是否開放
撰寫者
陳美珍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