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頭社淹水

頭社淹水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這張照片為黃天成先生攝於2008年(民國97年)某次大雨過後,整個頭社盆地淹水的樣貌宛如一個大水潭。照片背景中的聚落為頭社盆地西側的武登社區,聚落房舍均位於地勢相對較高的盆地邊緣,並沿著環村道路外側興建,環村道路內側就是主要的農作區。而這張照片所呈現的淹水範圍,涵蓋了幾乎整個環村道路的內部。照片中央偏左,有一區僅存樹頭露出水面之處,大約就是盆地中央最低窪之處。


淹水是頭社人長期以來面對的問題,自然地形條件不外乎為根本的原因之一,頭社盆地由於四面環山,下雨時,所有的水由四面八方匯集至頭社盆地中央,然而,盆地中央的地勢比西北側的出水口低,且整個盆地只有單一出水口,造成排水困難。除此之外,淹水也與頭社的土壤特色和土地利用改變息息相關。黃天成先生表示,泥炭土就如海綿一樣,吸水會膨脹,不吸水就會下陷。早期頭社稻作盛行時,稻田扮演了涵養水分的功能,然而,稻田消失之後,泥炭土不再常態性吸水而逐年下陷,導致頭社變成一個更加凹陷的盆地地形,在相同降雨量時累積更高的淹水高度。


對於許多老一輩的頭社人而言,淹水是刻苦銘心的記憶,卻似乎也習以為常。畢竟,頭社淹水有其難以克服的自然與人為因素,並非單純透過水利工程技術可以解決。或許從土地利用的方式,找出人與水共生之道,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東海大學
撰寫者
吳佳融
創作者
黃天成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8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