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京果店

京果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老一輩的馬祖人稱雜貨舖為「京果店」(ㄍㄧㄥˇ兀ㄨㄛ ㄌㄞㄥˇ,kingˇnguo laingˇ),這個名稱很有來歷。早期商店的招牌,除了載明店號以外,還會附帶一些小文字。如,「南北京果」、「華洋百貨」、「蘇杭綢緞」、「童叟無欺」…等。由此可見,雜貨舖之所以名「京果店」,其本意就是指販賣的貨品繁多而新潮。坦白說,以此名稱形容本地當時店家的「規模」,實在不搭調。只因為傳統語彙使用日久,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照片是從前「京果店」陳列「百貨」的型態。這倒有點像台灣鄉下的「柑仔店」。

民國38年以前的馬祖,本是閩東漁民季節性的短暫棲息地,雛形的商業活動,只是滿足漁民日常所需而已,其格局當然是因陋就簡的。兩岸路斷之後,台灣是貨物唯一的來源地。往返台灣、馬祖的交通不是頂方便的,本地批發店家委託台灣商人「辦貨」(採購貨品),品類只好求其繁雜,「萬一有人需要」是當時採購貨物的最重要思維。所以,只要想得到的日用物品,都盡量備辦充足。青少年時代,我們家族也經營「京果店」,記憶中賣的貨品,除了零食、菸酒、文具以外,還販售布料、鐵釘、燈泡與西藥…,貨品怎一個「雜」字了得。

大家不要感到訝異,那些西藥不過類似今天居家常備的藥品而已。所以,鄉親感冒了就來買「傷風克」,肚子疼就吃「金黴素」,咳嗽吃「麻黃素」。「止痛散」,「五分珠」銷路特好的。久「賣」成良醫,簡單的西藥名稱我也能如數家珍。一聽說村莊裡某家禽畜無疾而終,村民就超前布署,在飼料裡添加「氯黴素」或「康必安」等。長年下來,居然人畜均安,這不得不在「擺暝」時,對「白馬尊王」、「媽祖娘娘」感恩戴德一番啊!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取得對象
連江縣文獻中心
撰寫者
陳高志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1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