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影片由恆春鎮德和里張正林里長帶領工作團隊前往德和里陳氏宗祠參訪並尋找適當的受訪對象,陳氏宗祠並非位於主要道路旁,若無里長帶路我們應該無法找到,宗祠內供奉保生大帝以及神主牌。當時宗祠內並無陳家後人,因此里長透過電話聯繫相關族人,並在宗祠內說明德和里的社區環境與當地所知道的陳家「大力士」傳說。由於陳氏族人每年保生大帝生日均在宗祠前空地拜拜、請客,里長都會受邀參與,對宗祠略有瞭解。
由於研究團隊曾在花蓮富里鎮的東里村訪問過一位平埔族民眾,陳泰同先生,陳先生的祖父陳明日在日治時期為當地重要的頭人,並與當地公廨有重要關係。他的家族原住屏東恆春,後來從陸路移民臺灣東部,恆春當地並有陳氏宗祠,陳泰同曾提到祖先中有力大無窮並與日本對抗的人,因此能找到陳氏宗祠甚至與陳家後人進行訪談,除了可印證陳泰同先生訪談的內容,也可進一步瞭解早年平埔族與恆春當地漢人的互動關係。
張正林里長先人來自福建漳州,到他已是第九代,他本人是民國47年次,提早退休後返鄉擔任里長為民眾服務。他說明當地舊地名為槺榔林,表示當地原植有相當多的臺灣海棗(槺榔)。最主要的作物仍為水稻以及瓊麻,瓊麻原為恆春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但因為尼龍繩面市而蕭條。德和里地勢平坦,距離恆春市區近,他稱此地相當於臺北市的郊區天母,往西為平緩的坡地,平頂可以西望臺灣海峽,也可欣賞恆春市區。但因為當地缺乏工業,除了務農就業很困難,因此只要家境稍微允許,都會將子弟送到外地讀書,他自己也是在小學五年級結束後,小學六年級變離開家鄉前往屏東市就讀,而他也是當地第一位考上高雄中學、大學的人;而另一位藉由體育專長保送大學的,就是陳尊賢家族的後人陳哲理先生。而由於德和里當地人才多,團結又強悍,因此早年恆春城內的居民與德和里間互有敵意,械鬥也常發生,傳說為了提防槺榔當地的人,恆春建城時西門並未朝西(朝向槺榔方向)反而向北,對槺榔當地人進城甚不方便。
陳泰同先生口中的大力士在恆春當地傳說為「陳春連」,張正林里長認為這是誤傳,真正的名字應該是陳尊賢。在陳氏宗祠內的神主牌上,陳尊賢排第三代,生於嘉慶二年九月,卒於同治七年十二月。陳尊賢除了身材高大,一般人的床他不能睡之外,他可以徒手穿透田埂,將牛繫於田埂上,而且前臂並非如常人由兩支骨頭(橈骨、尺骨),而是單骨。要進一步瞭解陳家的故事以及當地的開發,需要找到陳家後人來說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