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kaadaadaan(電光)部落傳統食譜_酒麴 ekak

kaadaadaan(電光)部落傳統食譜_酒麴 ekak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kaadaadaan(電光)部落傳統食譜_酒麴 ekak

        Kaadaadaan阿美族所稱ekak(酒麴),是kusanay(酒釀)的靈魂。部落頭目張萬生師承池上恆春阿美族耆老,並自行研發穩定配比後,不吝教學推廣。(相關文化脈絡請參考「Kaadaadaan(電光)傳統飲食記憶主題_kusanay/kurah(酒釀)」。)酒麴通常在春末夏初之際製作,方法如下:

一、材料及器具

1.採集製作酒麴所需植物10種,並將之熬煮成salag(草汁)放涼。(相關製程請參考「Kaadaadaan(電光)傳統飲食食譜_酒麴草汁」。)

2.蓬萊米1公斤

3.冷草汁500 c.c.

4.舊酒麹一顆

5.fitay(竹篩-40目)  

6.asulu/tifekan(杵/臼)

7.fusuk/cawfan(白麻布/毛巾) 

8. 鋼盆

9.小磅秤

二、作法:

1.蓬萊米先泡水5分鐘後瀝乾。再將瀝乾的白米放入臼內,以杵搗白米,並將搗碎的白米過篩。

2.篩畢完成的米粉放入鋼盆內,分次加入草汁攪拌,並揉成一團米糰。且將和好的米糰揉成湯圓狀,每顆應平均約為22公克。

3.將湯圓狀小米糰放在竹篩上,每顆米糰間需間隔不可黏在一起。

4.將一顆回溫後的酒麹酵母搗成粉,均勻灑在小米糰上。並用毛巾將竹篩覆蓋靜置於陰涼處。

5.二日後觀察其發菌情況,如每顆小米糰表面都長出白色菌絲,即可掀開毛巾。(如未完成則再繼續覆蓋至第3天早上) 拿出室外曬太陽,曝曬時間為每天早上至中午半日即可收至室內,如此重覆曝曬約10至15天。如黏在竹篩上的小米糰乾燥後會自行脫落,則熟成為酒麹。

6.將做好的酒麹裝入密封袋或罐內,並置於冰箱冷凍保存。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kaadaadaan(電光)部落傳統食譜_酒麴 ekak / 撰寫者:吳紀昀、林慧珍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51455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別名
阿美語 ekak
撰寫者
吳紀昀、林慧珍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所屬族群說明
恆春阿美族
保存者/保存團體
Kaadaadaan電光部落頭目張萬生
技藝/流派
師承池上大埔部落恆春阿美族人之酒麴製作方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