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adaadaan阿美族所稱ekak(酒麴),是kusanay(酒釀)的靈魂。部落頭目張萬生師承池上恆春阿美族耆老,並自行研發穩定配比後,不吝教學推廣。(相關文化脈絡請參考「Kaadaadaan(電光)傳統飲食記憶主題_kusanay/kurah(酒釀)」。)酒麴通常在春末夏初之際製作,方法如下:
一、材料及器具
1.採集製作酒麴所需植物10種,並將之熬煮成salag(草汁)放涼。(相關製程請參考「Kaadaadaan(電光)傳統飲食食譜_酒麴草汁」。)
2.蓬萊米1公斤
3.冷草汁500 c.c.
4.舊酒麹一顆
5.fitay(竹篩-40目)
6.asulu/tifekan(杵/臼)
7.fusuk/cawfan(白麻布/毛巾)
8. 鋼盆
9.小磅秤
二、作法:
1.蓬萊米先泡水5分鐘後瀝乾。再將瀝乾的白米放入臼內,以杵搗白米,並將搗碎的白米過篩。
2.篩畢完成的米粉放入鋼盆內,分次加入草汁攪拌,並揉成一團米糰。且將和好的米糰揉成湯圓狀,每顆應平均約為22公克。
3.將湯圓狀小米糰放在竹篩上,每顆米糰間需間隔不可黏在一起。
4.將一顆回溫後的酒麹酵母搗成粉,均勻灑在小米糰上。並用毛巾將竹篩覆蓋靜置於陰涼處。
5.二日後觀察其發菌情況,如每顆小米糰表面都長出白色菌絲,即可掀開毛巾。(如未完成則再繼續覆蓋至第3天早上) 拿出室外曬太陽,曝曬時間為每天早上至中午半日即可收至室內,如此重覆曝曬約10至15天。如黏在竹篩上的小米糰乾燥後會自行脫落,則熟成為酒麹。
6.將做好的酒麹裝入密封袋或罐內,並置於冰箱冷凍保存。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