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思與言20卷4期_05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的培養

思與言20卷4期_05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的培養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思與言20卷4期_05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的培養

本篇刊載於思與言第二十卷第四期,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主辦,思與言雜誌社協辦之「中學歷史教育」研討會紀錄。時間為民國七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地點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召集人為林明德教授、賴澤涵教授。
在專題演講階段,熊先舉館長演說主題為「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審工作」,再由李國祁教授演說「史學與歷史教育」,接著由黃俊傑教授演說「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的培養」,內容提及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歷史教育居於一個特殊重要的地位。歷史教育之所以特別重要,乃在於它能發揮兩項作用。第一,歷史教育為接受教育者拓展了時間的深度感,使他們深深知道他們不是宇宙間孤伶伶的存在體,他們繼承他們祖先篳路藍縷創造文明的遺業,也對後世萬代子孫負責任。透過歷史知識的薰陶,他們知道「過去」「現在」與「未來」是貫通為一,不可切割。這種認識使他們具有了縱面的時間感。第二,歷史教育也開啟了受教育者的社會感,使他們理解他們與社會上的其他成員都是繼承相同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具有相同的歷史責任。由於這種覺醒,受教育者很容易體認「血濃於水」的歷史文化感情,而其民胞物與的襟懷也自然而然地產生。從這一點來說,歷史教育很有效地啟發了受教育者那種橫面的社會感。這裡所說的「時間感」與「社會感」正是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在扮演「專業人員」的角色之外,起而發揮「知識份子」的作用的重要基礎。歷史教育正是因為它所發揮的「通人我」、「貫古今」的功能而使它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成為中流砥柱,培育受教育者「知人、曉事、識時」的人格修養。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思與言20卷4期_05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的培養 / 撰寫者:思與言學社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1300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撰寫者
思與言學社
創作者
黃俊傑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82
媒體類型
文件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