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橋位於南投縣水里鄉電子坑溪上方,圖中可見以混凝土製成的水路橋。水路橋又名為座渡槽,當輸水渠道經過河流、道路、山溝時,以明渠方式引導水流跨越障礙物,提供水流順暢通行的專用橋。
頭社水路橋興建於日治時期昭和12年(1937),是將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發電後的尾水,以壓力隧道方式接引至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再利用,因尾水途經電子坑溪必須架橋而過,故而興建水路橋。水路橋高4.7公尺、寬4.8公尺、長60公尺,兩側各有五個溢水孔,當日月潭第二發電廠中的發電機組無法完全吸納水量時,過剩的尾水便從兩側的溢水孔排出。
乙未戰爭(1895)後日本統治臺灣,臺灣總督府即派人勘查島上水資源,認為日月潭為一座天然蓄水池,可引入濁水溪上游水源發電。日治時期大正8年(1919)臺灣總督府為吸引日本企業家投資,採半官方半民間方式成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進行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但工程期間受外部因素影響造成資金短缺,日月潭第一發電所(今大觀發電廠大觀一廠)終於昭和9年(1934)竣工。第一發電所完工後,因電力使用不足又增加第二期工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水里溪下游設置第二發電所(今明潭發電廠鉅工分廠),利用第一發電廠的尾水發電,橫跨電子坑溪上的水路橋,即是連接兩座電廠的重要設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