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鐵橋為1906年所建,被二水當地民眾稱為鼻仔頭大橋,是濁水溪上最早出現的大橋,全長1,240餘公尺,橋墩31座,橋上搭設拱形鋼樑15間,是日治時期臺灣縱貫鐵道最長的橋梁,由鹿島組承包工程,並在缺乏大型機具的環境,以鉚釘工藝所逐步完成的大橋,工藝精湛。可惜目前已拆除,僅剩的糯米橋墩,上頭還設有碑刻,南面寫有「濁水溪橋,臺灣鐵路管理局」;北面則為「濁水清山」。
日治時期因濁水溪南北岸往來不便,二水與林內、竹山民眾經常涉險,沿著鐵道走在鼻仔頭大橋上,進行貨物運輸或普通道,戰後為了配合彰化至臺南間雙軌復線的興建,在鼻仔頭大橋西邊又增加復線鋼製鐵桶橋,該橋為第二代濁水橋,與第一代濁水橋共同營運,直至1958年開始增高建築橋墩,1986年配合鐵路電氣化,第一代濁水橋撤廢。至1989年第三代濁水橋完工後,鼻仔頭大橋才正式廢棄。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