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史篇 高雄地區的開發

歷史篇 高雄地區的開發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歷史篇 高雄地區的開發

本文雖然篇名以「高雄地區的開發」為研究主題,但內文中作者所探討的高雄地區係以清治時期的鳳山縣,其範圍為二層行溪以南道恆春半島的開發,涵蓋今日高雄縣與屏東縣,為本篇所討論的範疇。

高雄縣與屏東縣係以下淡水溪為分界。其中高雄縣以地形及產業分為三區塊:丘陵地形居多的鳳山地區、惡地形聞名的岡山地區、山地為主的旗山地區。此外,高雄地區山地原住民多分布於旗山地區的那瑪夏等鄉;平埔原住民,在清代的獻中提及平埔族「番社」,多處地名也與平埔族有關係,皆顯示高雄地區有平埔族曾居住過的歷史。高雄地區的開發,早年係由原住民所開發,歷經荷治、鄭氏王朝,及至清治初期漢人移入高屏地區,係因臺南的平原開發極早地力耗盡,而高屏地區的平原為新墾地,土壤肥沃,又該地原住民生性樂天不為人雇傭,該區缺乏勞力,因而引入外地人力開墾該區。清初臺、澎戰船移交由臺灣修造,部分軍工料取自臺地,採集軍工料需大量人力,遂引入漢人來臺協助開採軍工料,此舉也加速高屏地區的開發。

清中葉,因平原丘陵地區人口以漸密集,遂向屏中、屏北沿山地區進行開發。也因密集開發以及氣候問題,而使水源缺乏使該區開發停頓,道光年間修築曹公圳後也在開啟鳳山地區農業發展。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簡炯仁
創作者
簡炯仁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8/01/15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ISBN
1727-4435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文件
出版者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