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崗山的前世今生

大崗山的前世今生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大崗山的前世今生

本文論述大崗山的地理環境、各時期的人文歷史發展,並透過文獻、方志等史料來說明當地的開發歷程。

本文共分2部分,一為自然環境,大崗山的形成來自於板塊碰撞,地質以珊瑚礁石灰岩為主,該土質使當地易產生溶蝕作用,使地表缺少土壤而不利耕種。此外,該地形的特質不僅包含擁有豐富的化石資源,更因地勢高而寬敞,且鄰近海岸,成為重要的軍事據點或治安要地,該地以龍眼樹為主要樹群,該物產更造就大崗山以蜂蜜與龍眼乾而名聞遐邇,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二為歷史人文,該地最早記載於《熱蘭遮城日誌》,初期當地居民以平埔族為主,社名為「塔加里揚」。在荷治與明鄭時期,原先的平埔族遭到荷人與漢人族群的壓迫,進而向內山遷移。清領時期,大量漢人進入後逐漸往大崗山地區開發,並且分為前山(現今阿蓮與岡山一帶)、後山(現今田寮與燕巢一帶),如岡山頭、中路頭、六甲尾與土庫社等等,該區遂成為重要墾區與軍事戍守要地。日治時期,除了致力在當地推動造林事業,如龍眼、相思樹與桃花心木等樹種之外,寺廟發展也備受重視。戰後大崗山地區不僅發展出豐富的果物產業,如龍眼、芒果與釋迦,以原料區位為考量的水泥工業也漸興起,其餘如軍事設施、寺廟景觀等發展也有所不同。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大崗山的前世今生 / 撰寫者:陳麗娟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10898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陳麗娟
創作者
陳麗娟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出版日期
2002/12/15
ISBN
9788017540108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文件
出版者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