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民間故事〈林半仙〉初探

臺灣民間故事〈林半仙〉初探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SA

臺灣民間故事〈林半仙〉初探

本文從釐清林半仙事蹟在日治時期流傳的5個版本,理解其中所呈現的習俗與報恩觀念。

林半仙故事共有5個版本,分別由李獻璋、凃麗生、林藜、林曙光、陳啟銓所採錄,其採錄時間從1936-1990。故事結構以總兵葬父、開泉助農、臭羊肉事件、破金面盆穴、破「老婆顯胯」穴,共5個為基本型,其餘則各有增減。從此可知,這些故事反映先民的報恩思想與道德觀念,其中報恩乃傳統社會最重視的美德,也是民間故事中最常出現的主題。比較其他採錄到的民間傳說,林半仙的故事原型應該是來自閩南地區的萬提督葬父、劍泉、郭聖王、燕子歸巢,隨著流傳至鳳山,增補修改成為林半仙的故事,可看出民間集體創作中的變異性與生命力。

從上述可知,民間傳說故事背後承載著一套先民的價值觀與道德體系,如林半仙故事則著重呈現報恩觀念,相關主題仍值得持續採錄資料,逐步深化對此民間傳說故事之研究。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民間故事〈林半仙〉初探 / 撰寫者:謝貴文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10295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謝貴文
創作者
謝貴文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9/15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ISBN
1025-5893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文件
出版者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