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爬梳清代方志與日治時期原住民族調查報告,從「半路竹」的地名考證切入,探討路竹鄉的開發史。
歷來認為路竹鄉源於「半路竹」,而「絆」同「半」,意為此地的竹子經常絆倒路人而得名,但此說法純屬穿鑿附會。另一說法認為「半路竹」應是「半路‧竹」,意為路竹聚落位於大湖與岡山之間,但路竹聚落早於大湖與岡山前建立,故此說也不成立。「半路」是指平埔族大傑顛社的大社與下社之半途,故「半路竹」是由大傑顛社平埔族語地名轉譯而來。明鄭時期漢人進入半路竹開墾,將此地名意譯後沿用,並開墾鄰近地域,成為後來的三鎮庄、三爺庄、北嶺旗庄、左協庄、前阿庄以及竹滬庄等。康熙33年半路竹就成為鳳山的重要市集。
從上述可知,半路竹的地名意涵是指兩地之間無誤,但非指大湖與岡山之間,而是大傑顛社的大社與下社之間。漢人到此地後,沿用此地名,以半路竹為中心開墾,逐漸延伸到外沿地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