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由一葉生所寫,標題為〈我們新竹的神樂舞種類及其由來〉。作者說明日本的神樂舞雖流傳已久,也常作為神社祭典的一部分,在增添樂趣時也培養勇壯快活的日本精神,但在臺灣卻幾乎不見其蹤影。
因此1936年(昭和11年)在新竹神社奉贊會的帶領下,有志之士們共同組成名為松嶺會的神樂會組織。自此,松嶺會不僅成功將神樂舞融入臺灣神社的祭典並廣受讚譽,也計畫舉辦有關神樂的講習會。在徹底普及敬神思想的同時,也將神樂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認識。接著,作者對神樂的由來和其種類進行一番解說。神樂作為奉納神明的歌舞,可分為許多不同的種類,作者在本文說明的共有十二種,分別為宮清、真榊之舞、天磐戶之舞、小宮之舞、納蘇利之舞、奉幣之舞、諸葉之舞、醜女舞、蛭子之舞、大蛇舞、道鏡之舞以及杵搗之舞。每種舞蹈所祭奉的神明都不盡相同,也各有其由來和用途。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