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二林蔗農事件」發生於日治時期大正14年(1925),是臺灣農民運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二林蔗農事件是因糖廠長期操控甘蔗收購價格,使二林地區的蔗農受到不平等待遇,從未能解決的經濟層面問題,擴大到政治與社會問題的訴求。
當時二林蔗農組合為抵制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的不平等待遇,發起諸多抵抗的行動,主動爭取蔗農應得的合理權益。1925年10月21日,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忽視蔗農組合的聲明,打算強行進行採收,最終卻被蔗農們所阻止。隔日上午,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派出原料委員與採收工人,前往二林火燒厝謝財的蔗園採收甘蔗,這樣的舉動,引起蔗農們更大的不滿,同時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聯合日本巡查來維護甘蔗的採收,造成了1925年10月22日的一場衝突,也是日後所稱的「二林蔗農事件」。
介紹完二林蔗農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講師洪崇銘向現場聽眾提出一個問題,「聽到現在,有沒有覺得少了甚麼,我們花了一小時談論二林蔗農事件,講述的都是誰的故事?」好像都是知識份子的故事,但二林蔗農事件的主體是蔗農才對,而農民卻徹底失語,甚至不知道當時有哪些農民參與其中,沒有留下任何有關於農民的資料。
接著講師讓大家看大排沙農場從2002年至2020年的空拍圖,觀察農田的變化,從原本的農地,到開鑿水池、開闢馬路,這裡是中科四期的預定地。在過去大排沙農場為溪湖糖廠所屬區域中,甘蔗產量最好的一區,如今卻成為中科四期的預定地。一百年前日本殖民時期,為了發展糖業,大地主透過圈地將此地變成農場,而到了當代為了經濟發展,再次進行一次圈地,將此成為科技園區。
講師提到某次帶著臺北的小朋友參觀二林事件的發生地點,有位小朋友滿心期待,到現場之後發現只有一根木頭插在地上,便開口說,這裡怎麼長得那麼單純。這樣的童言童語,卻讓講師覺得既真切,又可悲,思考究竟「二林蔗農事件紀念碑」要紀念的是甚麼?當年的知識分子站在農民的角度,替農民爭取權益,而今日又有誰回過頭再談這件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