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屏東內埔福善堂草藥櫃

屏東內埔福善堂草藥櫃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屏東內埔福善堂草藥櫃

1943年(民國32年)時,有位叫「阿乾伯」 的乩童,在振豐村溝背巷的一處小祠堂奉祀關聖帝君,這是福善堂最初的據點,阿乾伯並在此用青草藥幫人治病,


當時日本政府為打壓民間信仰,就將福善堂一夥人抓到警察局拷打,但即便遭到打壓,阿乾伯和信眾們仍然堅持以青草藥為人服務治病。隨著求醫民眾日漸增加,1947年(民國36年),阿乾伯等人買下福善堂現址的土地,並遷移到此,奠定今日福善堂的基礎,同時也藉由青草藥治病的服務讓福善堂名聲遠播。二次大戰期間因醫藥資源缺乏,福善堂青草藥治病的服務吸引眾多求醫民眾前來,晚上往往會忙到半夜兩、三點。福善堂的鸞生在全盛期一度曾達三、四百位,不乏從潮州、萬巒等地的客庄徒步前來者,因此福善堂還提供兩間善房分別供男女鸞生借宿。


日治時期當地傳染病肆虐,瘧疾等傳染病流行時,福善堂的青草藥救人無數,也因此聲名遠播。福善堂對求醫的民眾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由鸞生扶鸞開藥,另一種則是由熟悉藥理的廟方人員直接開藥方,而大多是以廟方人員直接開藥的比例較高。照片中為早期福善堂收藏青草藥的藥櫃,杉木製成的藥櫃內分成許多格子,蓋子掀開後上面寫著各類青草藥的名稱,藥材的保存狀況仍然良好。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屏東內埔福善堂草藥櫃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08719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創作者
不明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