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福善堂內的志工正在進行盤花包的工作。1943年(民國32年)時,有位叫「阿乾伯」的乩童,在振豐村溝背巷的一處小祠堂奉祀關聖帝君,用青草藥幫人治病,這是福善堂最初的據點。1947年(民國36年)「阿乾伯」等人買下福善堂現址的土地並遷移到此,奠定今日福善堂的基礎,同時也藉由青草藥治病的服務,讓福善堂名聲遠播。
盤花包的花,來源是廟內平時供給神佛的盤花,當盤花定期更換時,就會將換下來的盤花曬乾,作為盤花包的材料,據說有避凶趨吉之效。客家人稱盤花使用的花卉為「九香」,但九香並非只有九種花,而是取「九」乃數量繁多之義。常用的花種有山馬茶、夜合花、梔子花、芙蓉、桂花、含笑花、雞蛋花、玉蘭、樹蘭、新丁花、圓仔花、美人蕉等。其中又可分「香花」與「色花」,香花即取其氣味明顯,但多半顏色較為樸素,如桂花。色花則相反,花色鮮明,有很好的視覺效果,但氣味不明顯,如新丁花,故香花與色花常混合做為盤花素材。
福善堂的盤花包,主要用來處理沖煞、著煞等情況,信徒向神明求取盤花包後,回家放入裝水的容器中,用這些水擦臉、身體、手腳,如此就能去邪化煞保平安。盤花包內的植物有些是就近取材,如廟內就有種植艾草,有些則是由廟內的老前輩們上山摘採而來。屏東客庄的大廟大多會提供盤花包,但福善堂的盤花包據說特別靈驗,因此在內埔一帶的客庄相當有名,甚至遠在國外的信眾也打電話來求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