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大部分的構圖比例留予前景與中景的農田、田埂與田間道路,當中還有穿梭的農人,以及在田野中活躍的白鷺鷥,而後景中央則是一處高聳的紅色塔樓與其附屬建築體。此外,較為特別的是有數根電線桿隨著山坡地勢起伏而穿插其中,一方面是顯示當時現代化建設的成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藉由縱橫線條的延伸交錯,使得畫面更加平衡穩定。
最終,可透過本作得知淡水地區日治時期的重要建築與相對的地理地貌,如淡水中學校、八角樓與衛塔等處,陳澄波不僅擅長描繪了淡水紅瓦河岸,亦是保留了淡水曾經蔚綠的田園風光。
陳澄波(1895-1947)為台灣近代美術史上的重量級畫家,曾受教於石川欽一郎,後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1926年,陳澄波成為首位入選帝展西畫部門的台籍藝術家,爾後多次獲得帝展、台展與府展等殊榮肯定。
其作品構圖嚴謹,用色大膽鮮明,繪畫風格呈現獨特個性,擅長人物、靜物及風景,後期由以後者居多,完成諸多膾炙人口的淡水及嘉義等地方風景。陳澄波除致力於台灣美術的現代化與「地方色彩」的形塑外,曾先後參與重要美術團體的組織,如「七星畫壇」、「赤島社」與「臺陽美術協會」等,提升美術的普及及專業化功不可沒。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