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澄波作品《臺北橋》

陳澄波作品《臺北橋》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陳澄波作品《臺北橋》

本作主題臺北橋,架設於大稻埕至三重埔之間的淡水河面之上,原為木造。由於木橋經常遭受風雨摧折破壞,因此兩岸居民多需仰仗渡船始能通行,1925年總督府改建為更為堅固耐用的鐵橋,中央為車道,兩側為人行步道,並正式命名為「臺北橋」。

陳澄波(1895-1947)為台灣近代美術史上的重量級畫家,曾受教於石川欽一郎,後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1926年,陳澄波成為首位入選帝展西畫部門的台籍藝術家,爾後多次獲得帝展、台展與府展等殊榮肯定。甫自上海返台的陳澄波,開始於南北各地進行創作,對於淡水地景的轉變亦不陌生。然而,他採用的視角與陳植棋(1906-1931)等同輩畫家不同,將鐵橋置於遠景,順著蜿蜒的河流動向逐漸消失。河、橋與山形成和諧共鳴的畫面關係,點綴其中的農民、漁夫緩和鐵橋工業化的冰冷外表,為1930年代初期台北近郊的現代化留下時代見證。

其作品構圖嚴謹,用色大膽鮮明,繪畫風格呈現獨特個性,擅長人物、靜物及風景,後期由以後者居多,完成諸多膾炙人口的淡水及嘉義等地方風景。陳澄波除致力於台灣美術的現代化與「地方色彩」的形塑外,曾先後參與重要美術團體的組織,如「七星畫壇」、「赤島社」與「臺陽美術協會」等,提升美術的普及及專業化功不可沒。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
取得對象
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提供
撰寫者
楊杰儒
創作者
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提供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33
媒體類型
圖稿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